首页 新闻 教育 校园 育儿 产业 商业 互联网 财经 科技 旅游 汽车 女性 生活

飞猪前总裁李少华创立视旅科技,杀入旅游大模型

2023-08-22 15:17   来源: 互联网

今年2月,ChatGPT艳惊四座,一时间大模型风起云涌。但在此之前,早有人嗅到了机会。

“去年看相关论文和demo时,我们就非常兴奋,它是区别于传统流量分发模式的另一种可能”,「视旅科技」CTO惠芃瑞告诉36氪。事实上,他们从2021年12月创业初期起,就在研究基于AI的旅游生态。

作为先出发的人,视旅科技在旅游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打开视旅科技旗下的小程序「乐派网旅行」,底部最明显的tag是「旅行管家」,语音告诉TA想去的目的地,便能够自动推荐攻略。

过程大致是:自动规划行程——生成行程所需的产品组合——下单及落地履约,在此过程中可随时互动修改、细化行程。这与传统OTA平台有明显不同。

对用户来说,「自主规划行程、动态生成定制产品包」成为现实,它既不是从平台商家提前打包好的固定SKU中做选择,也无需你一项项搜索预订,真正实现了「端到端」——目的地的各项体验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

按照视旅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少华的说法,这是行业在过去20年发展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干的事情,不一定是让端到端的距离更近了,反而多了更多的中间环节”。

「视旅科技」旗下小程序「乐派网旅行」的部分过程性界面

视旅科技的背后,是又一个杀入大模型创业的「明星团队」。

李少华曾是一手打造「飞猪」的一号位,CTO惠芃瑞是数学博士,也是原阿里技术中台对抗智能高级专家,其他几位核心成员也几乎「全员老阿里」。带着光环,在项目酝酿期,他们便拿到了高榕、险峰的亿元级天使轮融资。

阿里的基因在这个新团队中继续流淌。公司内部,大家更多称呼李少华为“忽总”,这源于他在阿里的花名“忽必烈”。惠芃瑞的花名“奇隽”,也依然伴随着他。

除了这些表面细节,李少华还在公司今年的两次战略聚焦会议上,穿了那件印着“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的阿里20周年文化衫,“今天真正理解了马老师当时创业的心境,就是非我莫属,时不我待”。

担任飞猪一号位期间,李少华就带团队做过类似的事情,2017年做自动生成攻略、上线出境超市,今天的很多模式那时就已得到验证,“我们把已被验证的商业模式,用AI技术更好的实现”。

他并不避讳与老对手们的竞争,相信“「AI原生」会对行业有颠覆性改变,一定会有人沿着这条路成功”,因此既强调团队在技术、经验上的绝对优势,也坦诚在产品供给、流量、用户认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今天我不可能像在飞猪时那样,一夜之间获得数百数千个供应商的配合”,李少华告诉36氪。面对产品供给的现实问题,视旅科技选择基于目的地去展开商业模式,也就是先把一个个目的地做透,再谈快速地拓展,“技术及运营的成本投入,与目的地拓展的收益,我需要去做平衡”。 

时至今日,视旅科技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上线了四川、云南、香港、新加坡等目的地,其中香港、云南这两个目的地已实现盈利。

尽管如此,团队的创业氛围和紧迫感一点不少。谈到今年的目标时,李少华对「今年」二字有了迟疑,他解释称「变化太快,我现在只会确定三个月内要完成什么」。 

以下是36氪与视旅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少华、视旅科技CTO惠芃瑞的对话节选:

「视旅科技」联合创始人、飞猪前总裁李少华

一个“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的机会

36氪:创业做旅游大模型,促使你下定决心的那个最直接契机是什么?

李少华:视旅成立是在2021年底,我在阿里也刚好十年。原来我们在飞猪就提出要干这个事,通过大数据模型生成内容、组合商品,基本上在2017年就规模试验了。后来出来创业还是基于同样的思考。

惠芃瑞:去年11月底12月初,看到ChatGPT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它早期的demo时,我们非常兴奋,因为真实地看到了一个区别于传统OTA,甚至传统电商的固有流量分发模式的可能性。

之前互联网生态的模式无非是通过搜索、推荐、广告去进行流量分发和精准匹配,但大模型拥有对自然语言的直接处理能力,这意味着AI算法能更本真地去抽取和理解用户本身的诉求,是非常不一样的逻辑和机会。

36氪:在2021年决定切入AI旅游创业,现在看来会有些“先见之明”的感觉?

李少华:不能说我们有先见之明,因为非常清楚年轻用户希望能自主组合旅游商品,但现有OTA平台无法提供,这是巨大机会。2021年左右旅游相关的内容诉求攀升,大量年轻人从内容平台去搜素甚至下单。另外,疫情期间,行业里大量机构和团队倒下,重新站起来需要时间和成本,留下了巨大的产业重构窗口和市场空白。

36氪:今年ChatGPT终于大火,你们有什么感受?

李少华:时不我待。我们中间开了两次AI战略聚焦的视频会议,两次我都穿了同一件T恤,背后印着“此时此刻,非我莫属”(阿里20周年文化衫上的文字)。以前即使在阿里,也没完全理解这八个字,现在反而特别能理解马老师创业的想法。

36氪:简单来讲,视旅科技做的事情是什么?

惠芃瑞:第一件事情,我们通过GPT、大模型的方式,去大规模生成式地构建内容体系。第二件事情,用同样的思路去打造生成式的产品,也就是说理解用户的需求、实时生成对应的产品包,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商业逻辑。第三件事情,为用户在目的地提供AI化的智能履约及服务。

36氪:你们对它的定位是怎么总结的?

李少华:就是「AI驱动的新一代旅游平台」,一直不想公开去提这个说法,因为一家创业公司谈「平台」似乎太张扬。但我们自己没有变,就是要做这个事情。

36氪:为什么会选四川作为第一个目的地?

李少华:我们最初想做出境,香港是原定的首个目的地。但去年7月份,疫情影响持续,我们的系统、技术模型已经基本就位,需要一个业务场景来验证,四川的318川藏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目的地,后来就选择它来做一个AI原生的目的地。去年底我们又去了云南,今年香港通关后作为第一个出境目的地上线,现在香港是跑得最好的。

36氪:所以未来的重心还是会放在出境上?

李少华:对,境内目前只有四川和云南。

已上线的目的地之一「川西甘孜」的实景(摄:视旅科技团队)

当「生成式」旅行平台照进现实

36氪:跟当年在飞猪的试验相比,现在再做这件事情,区别会体现在哪些地方?

李少华:首先,技术底层逻辑不一样了。过去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今天通用语义大模型的出现让我们能突破平台的限制,不再局限于一个平台自身的数据,而是整个社会的「海量、甚至无穷尽」的数据。第二,之前会更关注已有逻辑下的商业模式「微演进」,今天更关注如何去「重构」年轻用户的全流程体验。

36氪:更关注用户的全流程体验,这一点如何理解?

李少华:过去OTA平台虽然实现了旅行服务的线上化,但从目的地到C端销售,中间依然有很多人「搬砖」。旅游行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其他行业在电商出现后都实现了终端和消费者直接连接,只有目的地旅游没做到,中间环节越来越多,一个东西要卖给消费者,需要经过几套系统的转发。

今天基于AI模型,不仅内容可以实时生成,同时我们可以对目的地的商品先进行数字化定义,然后平台再根据消费者的诉求去推断并做出商品的组合,这个SKU不是固定的,而是实时生成的。对于我们做电商的人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 

36氪:端到端的生成式商品,具体会给用户带来什么不同的体验?

李少华: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去新加坡旅行,你需要成为「时间管理大师」,做大量攻略,知道需要订哪些东西,再一个个去选购交易,单是一篇篇地看攻略,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累。

现在利用大模型,生成大量攻略、帮用户提取每篇攻略的核心要点,根据少数几篇TA感兴趣的攻略来生成定制化的行程,同时生成对应的产品组合,到达目的地之后的出入园电子凭证、当地餐饮推荐等也能实现智能化履约。

36氪:目前平台上的所有攻略都是自动生成的吗?

惠芃瑞:为了确保自动生成攻略的有效性,我们在每个目的地都有专门的运营、履约同学,承担「目的地专家」的角色,先去搭建底层原素材、校准数据,平台依托专家知识模型来生成内容。同时确保生成内容的精准度,这涉及到实时的数据反馈,我们引入了增强学习机制,无论是正样本还是负样本,都让模型去学习,一步步逼近最准确的效果。

36氪:对于一个平台而言,内容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产品丰富度怎么去保证?

李少华: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目的地展开的,在拓展每一个目的地时,都先完善这个目的地的内容体系,把领域模型上线,然后找到90%用户需要的POI,所以每进入一个地方,我们基本上都会把TOP30的POI全部拿到,甚至去给一些更头部的POI做代运营,比如香港昂坪360、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等等。

36氪:现在有盈利的路线吗?

李少华:香港已经盈利了,一个月已经能服务4~5万人,每个月的交易在1000万元以上。另外是云南,我们服务的人不多,几千人,但也盈利了。所以目前是境内外各有一个目的地盈利,四川今年预计也可以盈利。

已盈利目的地之一「香港」的头部POI——迪士尼(摄:视旅科技团队)

36氪:基于现有的底层架构和经验,再去拓展新的目的地,过程会轻松一些吗?

惠芃瑞:香港我们大约花了两个半月时间把它变成AI化的目的地。后来去做甘孜,花了两周时间就上线了。其实底层的算法体系和架构已经成型了,基于这个又研发了一套目的地拓展平台,可以按照同样的路径和方案去快速拓展。

李少华:目的地拓展可能有几个要素:AI+的技术、内容、算法等等,供给和履约体系的挖掘,全渠道的运营方法。过去我们在四川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去覆盖这些能力,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交易,会发现后续拓展目的地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36氪:在这个用户心智已经比较成熟的领域,要怎么去获取用户?

李少华:我们现在的交易大概来源于三个渠道:40%来自内容新媒体和直播等,30%来自传统的公域,30%来自小程序这样的私域运营。没流量,就到内容平台去「对接流量」,它们有流量,我有数字化的供给。旅游行业的数字化供给太难了,OTA干了20年都没能完全解决,那我就专题解决这个问题,尤其要解决目的地的「牛皮藓」,以数字化旅游供给承接内容化流量背后的用户需求。

尽管最终的主角未必是我们,但AI原生的逻辑一定会成功

36氪:携程前段时间刚发布“携程问道”,你们的竞争力在哪里?

李少华:数码相机最早是柯达发明的,拥有智能手机专利最多的是诺基亚,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存在类似的事实,但后来的市场发展情况大家都清楚。我们最大的不同,是「AI原生」的模式,从底层的商业架构、商品模型到目的地策略、整体运营方案,这一套都是基于AI化的方式去构建的。

36氪:他跟现有的模型有什么不同?

李少华:现在的大模型应用主要分为三类,另外两种:一是插件式,基于一个特定大生态,以插件方式去接入到模型,比如大量品牌商到OpenAI那里去;二是内置式,把大模型的一些功能内置到一个成熟的业务体系或产品体系里,比如我们有友商做榜单、智能客服,来优化既有流程。

36氪:大公司在新事物上可能会更易受到现有业务、投入产出等的局限?

李少华:这更多是颠覆式创新的窘境。有友商提出说,大模型、AI可能会让行业效率有很高的提升,他的关注点还是效率逻辑。在旅游行业或未来很多行业,AI原生的逻辑一定会成功,它不一定是我们,但我相信有人会顺着这条路成功。

36氪:团队对目前模型表现出的稳定性满意吗?

惠芃瑞:这个领域模型的架构分三个环节:基于开源模型集的对抗式生成训练,相当于让一个婴儿快速读完小学,具备通用型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基础的逻辑推理能力;第二,解决领域的问题,把大量目的地的攻略和知识喂给模型,针对性地让模型学习特定目的地的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

最后,把我们自有的数据集关联到模型里,比如商品库、线路、攻略、内容、POI等等,把这些多模态的数据引入进来。最终,一个资深旅游专家来到视旅快速熟悉业务和产品,既保证行业精准度,也保证他和我们的产品服务、履约各个环节相匹配。

36氪:除了刚刚提到的产品供给可能还需要花精力,目前能够预见的难点还有什么?

李少华:我们今天在供给和用户认知上有非常多不足,所以我只能选择聚焦特定目的地。为什么当时想先做香港,因为去的人多,很难找到一个像香港这样DAU十万级的场景。

只争朝夕,以3个月为周期来谈目标

 

36氪:今年有什么目标?

李少华:市场变化太大了,我现在只看3个月,最近这3个月的核心目标,交易规模超千万的成熟目的地要实现盈亏平衡、盈利,这非常关键。

远一点来讲,我希望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覆盖30+个目的地,从规模上摊薄成本;第二,链接3000~5000个商家,AI原生化解决方案的最终价值就体现在支撑商家、服务好消费者;第三,最终目标还是目标用户覆盖,希望服务千万级的消费者。

36氪:下一轮融资目前提上日程了吗?

李少华:目前融资需求比较低,因为已经有目的地盈利,继续跑一跑数据表现会更好。但从「给用户提供更多目的地选择」的角度,又要跑得更快,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本力量,这是个比较困难的选择。

36氪:目前公司有多少人?

李少华:150人左右了。

36氪:对你们来说,人才至少在现阶段还不是问题?

李少华:因为我们不是去做一个通用大模型,而是去跟通用模型相互成就,所以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困扰。

36氪:如果不考虑现阶段的资源和技术限制,大模型对行业的改变应当不止于此吧?

李少华:我还没办法去探讨终极,这个可能是更多的大牛们才能探讨的,比如马斯克等等(笑)。我作为在线旅游的老兵,看到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新市场上的巨大机会,以及我们身上的责任。AI的技术未来可以支撑一个新的目的地生态系统,「旅游」这个词会被改变,可能会被「目的地体验」替代。 (文/36氪)


责任编辑:Lind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