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教育 校园 育儿 产业 商业 互联网 财经 科技 旅游 汽车 女性 生活

XXX信息系统投标参考-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质量管控方案

2023-07-22 11:00   来源: 互联网

质量管控方案

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支撑团队业务目标的达成和组织能力提升,实现卓越开发和客户满意。质量管理经理必须具备一次性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意识,熟悉基本质量管理知识与质量工程方法,熟悉服务规范

1. 项目管理控制措施

对于本项目的建设,正确、高效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由于本项目规模大、时间紧,因此,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是项目按期、保质完成的重要因素。为了使项目能按期、保质完成,我们按照本项目特点组建项目组,以确保项目高质按期完成。

1.1. 质量控制措施

1.1.1.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1.1.1.1. 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由优化的质量方针、组织结构、项目过程中的活动以及相应的资源组成。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一个公司企业、对国家来说都具有战略的重要意义。

项目质量管理则是决定质量政策、目标和责任的全面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以及通过诸如质量系统中的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等手段对这些活动的实施。

1.1.1.2. 质量计划

项目计划编制包括识别哪些质量标准和该项目相关并且确定如何满足这些标准,这也是项目计划编制的目的。图片1.png

1、质量的优先级

质量应该与成本或进度同样重要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质量可以节约成本,并缩短工期

2、质量的效费比分析

质量管理计划描述项目团队如何实现质量政策,质量管理计划是整个项目计划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质量管理计划可繁可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1.1.3.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一项管理职能,包括所有的有计划的系统的为了保证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活动,质量保证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图片2.png

质量保证活动:

正规的质量评价(质量审计):通常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进行。

总结性质量评价(质量改进):通常在项目结束时进行。

自检:开展质量活动

项目质量的文档结构:

图片3.png

1.1.1.4.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就是项目管理组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检查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是否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即,进行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完满实现的保证。

图片4.png

质量管理计划、实施说明以及工作结果等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前提依据。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过程,从项目的全过程入手,全面、综合的进行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项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控制

2.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

1.1.2.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1.1.2.1. 软件工程的重视

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软件工程,当今的软件项目与以前完全不同了,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几十人的软件团队协同工作才能完成;软件需求是空前的膨胀,人们已经认识到借助现代软件与信息技术,可以完成许多甚至代替人的工作,但是软件的需求和实现是有差距的,是一个有限的范围。在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技术、商业、资金、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等许许多多因素。人类在软件开发实践中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从最开始的个人编码时代,软件技术是少数人的专利发展到现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分阶段,各工种协同工作,真正的软件工程时代。

质量保证要通过对系统的严格、严密测试来保证。

系统测试、联调的目的是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将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测试结论,对软件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可鉴资料,促进软件质量的提高,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1.1.2.2.  项目跟踪和监督管理

项目跟踪和监督管理目标是:项目计划,跟踪实际结果。

当实际结果和性能明显偏离软件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加以管理直到结束。对软件的约定的更改得到受到影响的组和个人认可。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已文档化的软件开发计划用于跟踪的软件活动和传送状态。按照已文档化的规程修订软件开发计划。高级管理者参与按照已文档化的规程评审那些对组织外部的个人和组所作的软件项目的约定和约定的更改。

同时,项目跟踪和监督的前提条件,即企业必须采取的措施有:对软件项目的软件开发计划已经建立文档和评审。项目软件经理已经明确地分配软件工作产品和活动的任务。提供足够的用于跟踪的软件项目的资源和投资。在管理软件项目的技术和人员方面,软件人员受到培训。软件项目经理在软件技术方面受到定向培训。

1.1.2.3. 软件产品质量保证

软件质量保证的目的是使软件项目过程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可见的。它通过对软件产品和活动进行评审和审计来验证软件是合乎标准的或是符合合同等要求的。软件质量保证组(测试中心)在项目开始时就一起参与建立方案、计划、标准和过程。这些将使软件项目满足机构方针的要求。

软件质量保证在管理上所具有的目标是软件质量保证活动有计划。软件产品和活动与适当的标准、过程和需求的一致性被客观的证明。把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的结果告知受影响的组和个人。如果在软件项目中不能解决不一致的问题,则要把问题提交给高层管理人员。

软件质量保证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软件质量保证组。有足够的资源。软件质量保证组的成员要经过培训,才可进行软件质量保证活动。软件工程组的成员接受软件质量保证组的指导。同时要进行必要的步骤,主要有根据文档化的规程,要为软件项目准备一个软件质量保证的计划。 软件质量保证组根据软件质量保证计划来进行相应的活动。软件质量保证组参与准备和评审软件项目的开发计划、标准和过程。软件质量保证组评审软件工程活动以保证协调一致。软件质量保证组评审指明的软件工作产品来保证一致性。软件质量保证组定期把活动的结果报告给软件工程组。软件活动和软件工作产品标明的偏差被记录在文档中,并且根据文档化的规程来处理这些变化。如果可能,软件质量保证组定期和客户的质量保证人员就其活动和发现进行评审。

定量了解项目软件产品的质量并达到特定的质量目标。包括定义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制订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监督执行。确立目标项目软件质量管理管理活动有计划。定义软件产品质量可度量的目标及其有限级。定量化并管理实现软件产品质量目标的实际进展。项目遵循管理软件质量的书面的、机构方针。软件质量管理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资源、资金。实施或支持软件质量管理的个人要接受培训。软件工程组及其他相关组的成员要接受相关培训。遵循一定的活动步骤依据文档化的规程制订和维护项目的软件质量管理计划。依据计划进行软件质量管理活动,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里定义、监督、修改项目软件产品的定量化的质量目标。以事件驱动的方式测量、分析项目软件产品的质量,并与定量质量目标比较。软件项目的定量目标要恰当地分配给那些交付软件产品的分包商。

度量以决定软件质量管理活动的状态。并且验证,高层管理者定期审查软件质量管理活动。项目管理者定期/按需审查软件质量管理活动。SQA组审查/审计软件质量管理的活动和工作产品,并报告结果。

1.1.2.4.  利用工具支持管理

图片5.png

1.1.2.5.  软件系统测试管理

测试被用来决定软件质量保证活动,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证实施,进行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并定期给高层管理人员评审。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的给项目管理者评审,到达项目稳定进行、系统运行保障的有力措施;独立于软件质量保证组的专家,定期检查软件质量保证组的活动及其成果。

1.1.2.6. 客户现场服务流程

图片6.png

1.1.3. 项目测试体系

质量保证要通过对系统的严格、严密测试来保证。

1.1.3.1. 测试原理和核心思想

一、系统集成质量的维度

1、设备(软件)完整性、合法性检验

项目中采购的设备或软件是否具有合法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设备在运输和到货过程中是否完好无损,与合同订单是否一致等,都属于完整性合法性检验的内容。

2、设备(软件)可靠性

设备和软件本身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是否采用先进的、开放的技术规范设计,是否具备业界认可的安全机制等。

3、功能测试

设备和软件集成之后,是否能够满足既定意图和需求,实现指定的功能。是否能够完成客户对系统功能需求的能力测试。这部分测试主要包括:配置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方面的测试。

4、易用性测试

系统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界面是否易被业务人员所接受。这部分主要测试:界面是否友好、合乎常规操作习惯,用户手册、培训资料内容是否完整并易于阅读。

5、性能测试

对系统带宽、网络传输品质、系统的响应速度,数据处理能力等测试对象的能力要求和操作特征等。这些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网络系统是否能够提供稳定、可靠、安全的通信链路;视频会议系统在网络拥堵情况下的传输质量;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数据库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处理能力等等。

二、软件系统质量的维度

质量达标不是简单地“满足需求”或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或期望的软件系统。更确切地说,质量还包含确定证明质量达标所使用的评测方法和标准,以及如何实施流程,以确保由此流程生产的软件系统已达到预期的质量水平(而且能够管理该流程并重复使用)。项目将从以下软件系统质量的维度进行测试:

1、可靠性测试

软件健壮性和可靠性(故障预防能力,如崩溃预防、内存合理分配和释放等能力)、有效的资源利用率和代码完整性以及结构(语言和语法的技术兼容性)测试。

2、功能测试

按照客户既定意图和需求,执行指定用例,完成客户对系统功能需求的能力测试。这部分测试主要包括:配置测试、功能测试、安装测试、安全测试、容量测试等方面的测试。

3、易用性测试

验证系统是否易被业务人员所接受。这部分主要测试:界面是否美观、友好、合乎常规操作习惯,用户手册、培训资料内容是否完整、与软件系统一致并易于阅读。

4、性能测试

对系统的响应速度,数据处理能力等测试对象的能力要求和操作特征等。这些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代码的执行流、数据访问、函数调用和系统调用;操作特征包括与作业负载相关的特征,如响应时间、操作的可靠性;以及与操作限制相关的特征,如负载容量或数据处理强度等等。

5、可支持性测试

可支持性测试包括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兼容性、是否易于安装及升级。

三、软件开发周期阶段的维度

根据项目约定的交付周期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中间系统或最终系统进行测试。这些阶段的递进是于项目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相吻合的,亦即从单元测试,到集成测试,最后到系统测试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后还将与项目相关负责人一起进行项目的验收测试。

1、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在迭代的早期实施,主要侧重于软件系统的最小可测试元素的符合性。单元测试通常应用于实施模型中的构件,核实是否已覆盖控制流和数据流,以及构件是否可以按照预期工作。这些期望值建立在构件参与执行用例的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人员在单元的开发期间执行单元测试。

2、集成测试

执行集成测试是为了确保当把实施模型中的构件集成起来执行用例时,这些构件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对象是实施模型中的一个包或一组包。要集成的包通常来自于不同的开发组织。集成测试将揭示包接口规约中不够完全或错误的地方。

3、系统测试

当将软件作为整体运行或实施明确定义的软件行为子集时,即可进行系统测试。这种情况下的目标是系统的整个实施模型。

4、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是部署软件之前的最后一个测试操作。验收测试的目的是确保软件准备就绪,并且可以供最终用户用于执行软件的既定功能和任务。

1.1.3.2.  测试内容及策略管理

为了保证软件产品开发的质量和项目本身质量,测试在软件项目工程中比不可少,为例达到全面测试软件产品的目的,对相应的软件进行如下测试:

1)单元模块测试;

2)内部联调集成测试;

3)由业务人员参与的功能性测试;

4)与其它有关系统进行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的测试(数据接口可用性测试)

5)系统整体性能和压力测试;

6)提交相应的《测试报告》。

本项目系统测试效果将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和今后产品实际应用,鉴于此,针对本项目的测试工作制定如下策略:

•坚持统一规划、审慎论证、精心设计、分步执行的测试原则。

•组建最专业的测试队伍。

•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实施测试和评价工作,具体详见“测试原理和核心思想”。

•严格控制项目测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具体详见“项目测试过程管理”的具体方法。

1.1.3.3. 测试过程管理

一、编制测试计划

编制测试计划的目的是确定和描述要实施和执行的测试。测试负责人编制测试计划,用于描述所要执行的不同测试类型。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为每种测试类型制定一个详细的测试进度安排。

项目测试阶段的测试和管理工作将按照测试计划的指导严格进行。

在编制测试计划时工作步骤如下:

1、确定测试需求

测试计划活动一开始,需要确定测试需求,以确定测试对象以及测试工作的范围和作用。除此之外还确定整个测试工作(如安排时间表、测试设计等)并作为测试覆盖的基础。被确定的测试需求项必须是可核实的。即,它们必须有一个可观察、可评价的结果。

2、进行风险评估

在进行测试时,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往往最重要的测试需求能够反映出最高级别的风险。

相关风险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效果–测试用例(需求等)失效造成的影响或后果。

2) 原因–确定不合需要的结果,并确定哪些测试用例或需求一旦失效将产生该结果。

3)可能性–测试用例或需求失效的概率。

我们知道,大多数IT系统,尤其是应用软件系统都有某些功能是经常使用的,而另外一些则是较少使用的。测试人员要对系统进行合理的测试,不仅确保对具有最高风险的测试需求进行测试,而且还将对经常使用的功能进行严密的测试(因为这些功能通常是最终用户最频繁使用的)。

3、制定测试策略

测试策略是确定和描述测试的手段和工具,以及判断软件系统质量和测试工作是否完整实施的评价方法。测试策略的目的是向测试人员传达如何进行测试以及采用何种评价标准来确定测试的完成和成功程度。策略不会非常详尽,但是策划会描述进行测试的方法。

制定测试策略的步骤将会包括:

•确定和描述测试方法

•确定测试标准

•确定测试的特殊事项

1)、确定和描述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是对如何实施测试的说明。它应该说明或指出测试对象、测试时采取的主要操作以及如何核实结果等。说明应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理解测试的对象。

2)、确定测试标准

测试标准是关于测试的客观说明,它指明那些用于确定/识别测试完成时间的值和被测试应用程序质量。测试标准可能包括一系列说明或对其他文档(比如方法指南或测试标准等)的引用。测试标准确定的内容为:

•测试对象(具体测试目标)

•评价方法

•评估评价方法所采用的标准

3)、确定测试的特殊事项

应列出所有关于测试或者依赖关系的特殊事项,例如:

•测试数据库将由操作资源恢复。

•测试(性能)不能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必须与遗留系统同步(或模拟同步)。

4、人员组织

测试人员考核必需具备以下能力:

•具有管理和制定测试计划能力

•具有大型系统集成项目测试经验

•具有大型网络应用系统测试经验

•具有多人异地联合测试经验

•具有设计测试用例和设计制定实验数据能力

•熟练应用测试工具能力

•执行测试并评估结果能力

•管理和维护测试系统能力

5、确定资源

在确定了测试对象、测试方法和人员组织之后,将会确定测试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这里提到的资源包括如下:

1)、测试环境

•执行测试管理、设计和实施活动的实施硬件环境;

•执行所有测试的执行硬件环境,它是一个独立的执行系统。

•进行测试的软件系统,包括所测试的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配置软件、以及网络相关程序之外,还包括精确模拟/复制生产环境的软件。

•系统间的接口;

2)、工具

这里的工具包括测试辅助软件工具和测试过程统计分析工具;测试设计人员会确定这些工具,并指明工具的使用人、使用方法、和使用周期、以及使用工具将带来的益处。

统计分析工具将辅助收集测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作为依据来帮助测试经理和开发人员判断测试过程问题的处理。

3)、数据

数据分为测试输入数据和结果输出数据。软件测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数据(或测试条件和场景)和输出结果数据的使用。在该阶段,测试设计人员会:

•收集或生成用于测试的数据(输入和输出);

•测试场景和测试步骤的顺序;

6、确定测试日程表

依据项目开发的整体日程制作和确认测试的日程表。这项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估计测试工作

在估计测试工作时,会考虑如下条件的限制:

•投入到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和技能/知识水平;

•要构建的系统的相关参数;

•测试覆盖率(测试密度)

2)、制定测试日程

通过工作的估计和资源的分配来制定测试日程。针对项目的迭代开发模型,测试设计人员将对每一个迭代过程制定一个独立的测试日程表。所有测试活动将会在每一轮迭代过程中重复进行。

首次迭代将主要以新功能和新测试为对象。随着集成活动的推进,新功能测试的数量将减少,而需要执行以检验累计功能的回归测试的数目将增加。因此,测试设计人员将在早期迭代中更多地在测试计划和设计上进行工作,而后期迭代则偏重于测试执行和评估。

基于以上原理,测试设计人员会使用估计好的工作和已分配的资源创建测试工作日程表。

7、生成测试计划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测试设计人员按照以下步骤生成测试计划:

1)评审现有材料

在生成测试计划之前,应该复审所有现有项目信息以确保测试计划包含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如果需要,应修改测试相关信息(测试需求、测试策略、资源等)以反映所有变更。

2)确定测试可交付工件

测试可交付工件部分的目的在于落实和规定创建、维护以及如何向其他人提供测试工件的方法。这些工件包括:

•测试模型

•测试用例

•测试过程

•测试脚本

•变更请求

3)生成测试计划

制定测试计划活动的最后步骤是生成测试计划。它通过集中收集到的所有测试信息来完成,并生成一份报告。

二、进行测试设计

在完成测试计划制定之后,将进行测试设计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步骤描述如下:

1、性能测试的工作量分析

针对项目的性能测试设计,首先执行工作量分析,生成工作量分析文档。工作量分析内容包括:

•明确性能测试的目标与用例

•确定性能测试中要模拟的角色及特征

•确定性能测试中要模拟的工作量(数据库访问数据量、网络流量负载等)

•确定性能评价方法与标准

•选择最常使用和最大负载用例

•生成测试用例

为每个测试用例确定评价焦点

2、确定并描述测试用例

在这部分工作中,首先了解、分析、明确和描述测试角色和系统之间的交互操作或步骤。这些内容将进一步用于确定与描述测试应用程序所需的测试用例。

在此之后,测试设计人员将为每一项测试需求编写适当的测试用例。如果已测试过以前的版本,则测试用例已经存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对这些测试用例再次评审,以保证它们可以在新一轮的测试中适用。回归测试用例应包括在当前迭代中,并应与处理新行为的新测试用例结合使用。

在以上两项工作基础上,测试设计人员还需要确定测试需要用到的测试用例数据。测试用例数据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数据:

•用作输入的数据值

•用作预期结果的数据值

•用作支持测试用例所需的数据

3、检查评估测试覆盖

在该项工作过程中,测试设计人员将通过确定测试覆盖评测方法和生成并分发测试覆盖报告的手段对测试用例的覆盖度进行检查评估。测试覆盖评测方法用于确定测试当前或将要达到的完全程度。确定测试覆盖的方法有二:

•基于需求的覆盖

•基于软件代码的覆盖

4、创建和确认测试脚本

测试设计人员将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创建或通过工具自动生成适当的测试脚本,以便按照预期的方式实施并执行测试用例和测试过程。

对于测试模型中的每个结构化测试过程,需创建或生成至少一个测试脚本。在创建、生成或获取测试脚本时,会考虑以下因素对工作的影响:

•尽量增大测试脚本的复用程度

•尽量减小测试脚本的维护程度

•可行的话,尽量使用现有脚本

•可行的话,使用测试工具(而不通过编程)创建测试脚本

•可行的话,以最稳定的方法访问应用程序GUI对象和操作

在测试脚本创建完毕之后,测试设计人员还需要对脚本进行测试或者调试,以保证这些测试脚本能正确地实施和执行测试。

5、创建和维护外部数据集

外部测试用数据是指将数据保存在测试脚本的外部,由测试脚本在执行测试时调用。创建和维护外部测试用数据的好处在于脚本与数据分离,测试过程中数据可以灵活修改调整,提高了复用性。

创建和维护外部数据集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复审测试模型、测试用例和结构化测试过程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创建数据集

•修改测试脚本以便使用数据集

在测试脚本创建完毕之后,测试设计人员还需要对脚本进行测试或者调试,以保证这些测试脚本能正确地实施和执行测试。

三、执行测试过程

这里描述的测试过程主要是项目的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过程。

集成测试阶段的目的是确保各构件组合在一起后能够按既定意图协作运行,并确保增量的行为正确。系统集成员在各增量中编译并链接系统。每一增量都需要测试增加的功能,并进行以前版本测试过的所有测试(回归测试)。

系统测试阶段的目的是确保整个系统按既定意图运行。系统集成员在各增量中编译并链接系统。每一增量都需要测试增加的功能,并进行以前版本测试过的所有测试(回归测试)。

这两个测试阶段所用到的测试流程基本上类似的,主要包括执行测试过程、评价测试执行情况、对比核实测试结果等内容,详细内容描述如下:

1、执行测试过程

各系统建设单位在执行测试过程时将遵循以下步骤:

设置测试环境,确保所需的全部构件(硬件、软件、工具、数据等)都已准备就绪并于测试环境中

将测试环境初始化,以确保所有构件都处于正确的初始状态,可以开始测试

依据测试用例,逐步执行测试过程。

注:测试过程的执行方式将依据测试是自动测试还是手工测试而有所不同。

自动测试:执行在实施测试活动建的测试脚本。

手工测试:按照在设计测试活动中制定的结构化测试过程来手工执行测试。

2、评价测试的执行情况

一般来说,测试执行活动结束或终止时,以下两种情况之一会出现:

正常终止:所有测试过程(或脚本)按预期方式执行至结束。

异常或提前结束:测试过程(或脚本)没有按预期方式执行或没有完全执行。当测试异常终止时,测试结果可能不可靠。在执行任何其他测试活动之前,应确定并解决异常/提前终止的原因,然后重新执行测试。

各建设单位会针对测试活动结束或者终止的结果,根据具体情况对此作出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核实。

3、核实测试结果

测试完成后,将评审测试结果以确保测试结果可靠,确保所报告的故障、警告或意外结果不是(对测试对象的)外部影响造成的。如果所报告的故障是在测试工件中确定的错误导致的,或者是测试环境的问题造成的,则应当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进行纠正,然后重新执行测试。

4、测试意外中断的处理

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中断测试进程的错误,因此测试组会针对这种情况,确定问题的实际原因,并纠正问题,重置测试环境,然后重新执行测试。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可能由以下两种错误导致:

致命错误 - 系统故障(网络故障、硬件崩溃等)。

测试脚本命令故障 - 针对自动测试,指测试脚本无法执行某条命令(或代码行)。

5、评价测试结果

评价测试结果是指通过评价测试结果、确定并记录变更请求,以及计算主要测试评测方法来完成的。评价步骤和内容主要包含:

•分析测试结果并提交变更请求,以保证测试已执行完全,并确保报告的测试结果没有受到非测试对象因素的影响;

•评估基于需求的测试覆盖,来确定:

•需求的测试(测试用例)的数量与测试对象的总测试数量的比例

•成功执行的测试用例的比例

这个工作的目的在于确保要在本次迭代中进行的基于需求的测试能够百分之百成功执行。如果这是不可能或不可行的,则应确定一个不同的测试覆盖标准,该标准的基础可以是:风险或优先级,也可以是可接受的覆盖百分比。

评估基于代码的测试覆盖,来确定测试期间执行的代码(如代码行或语句)与测试对象中总代码的比例。

目的是要确保要在本次迭代中测试的代码百分之百成功执行。如果这是不可能或不可行的,则应确定一个不同的测试覆盖标准,该标准的基础可以是:风险或优先级,也可以是可接受的覆盖百分比。

分析缺陷,目的在于通过对缺陷密度、趋势等的分析,将本次迭代的评测方法与先前各次迭代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缺陷的走势,为缺陷修正和下一次迭代测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其中:

缺陷密度 – 单位代码量测试发现的缺陷数量

缺陷趋势 – 以图表形式表现的缺陷数目以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曲线

确定是否达到了测试的完成标准和成功标准

•一轮迭代测试结束,测试组会在QA指导下,根据测试覆盖和/或缺陷评估结果,来检验测试结果、缺陷与缺陷分析,判断是否已达到预定的测试目的。如果没有达标,则可以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建议安排进一步测试,手段包括:

•实施新测试以进一步执行测试用例

•实施新测试以扩大测试覆盖面

•生成测试评估摘要

测试结束后,将依据上述信息内容撰写测试评估报告,并将其分发给相应的角色进行评审。

各建设单位在充分理解测试原理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测试内容需认真执行测试过程。

附件一 软件开发考核表

责任编辑:colin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